6月18日,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beat365官网共同主办的“数字时代网络衍生创作学术研讨会”在B站总部举行。beat365官网副院长、上海理工大学美育中心专职副主任朱慧锋,对外汉语教研部主任计冬桢,文化素质教研部主任刘永,以及对外汉语教研部的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朱慧锋副院长在致辞中先说了三个“好”。他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恰逢“618”,是中国电商行业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节,我们来到了B站这个好地方,我们在这样一个著名的社区化视频网站谈数字衍生创作,非常适合。而数字技术作为世界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将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好效果。接着他谈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沪江的老师积极思考,向文学所和B站的同仁们学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希望青年学者积极行动起来,拿出创作的热情,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勇当创作的急先锋和主力军。三是希望高校和科研机构手牵手,共同打造新文科建设和科研的高地。
刘永博士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网络文学的美育价值》的主题发言,他从康德美学理论和国学四维度理论出发阐释了网络文学的美育价值。网络文学便捷的发表渠道和及时性的互动为作者和读者同时带来了情感的愉悦。网络文学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也不断地为读者创造出众多的新的审美世界、审美形式和形象,并以幻想和可能之事塑造着惊奇美学,使作者和读者尽情享受想象的自由。他说,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同时又受到资本运作和消费时代的影响,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也产生了很多内容低劣的作品。但是无论哪个时代的哪一种文学不都是如此吗?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历史和时间总会为后世的人们筛选出值得流传的精品。
计冬桢博士在交流发言时说,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于作者而言,创作门槛更低,对读者而言,阅读途径更便利,同时,网文题材较传统文学更广,架空、仙侠等各类题材流行,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对社会认知的影响逐渐显现。网文的创作固然是作者的个体行为,但作者更是一个时代中的个体,其本身及创作都带着时代的缩影与烙印。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飞跃都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学正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变化。实际上,互联网本身就带来了一种“撕裂”,人们既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又对其感到焦虑,如何自处,是这一时代中的每一个个体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唯有如此,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