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由beat365官网主办的高水平文化通识讲座式课程“美育十讲”第五讲《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展览为重点》在一教400举行,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150名学生聆听了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教授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包括巧夺天工、物我相融、生生不息、芳华再现四个板块。
杨志刚教授首先从建立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开始引入,点明上海博物馆通过保护、研究、展示等方式希望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旨,从按照社会发展阶段到专题陈列,再到综合叙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时间洗涤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辉。
杨教授指出,巧夺天工的玉礼器承载着重要的中华上古文明,使中华文明由青铜时代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松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其精美程度可达毫米级。这些考古新发现与《周礼》记载的“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等古文献资料,可以互相印证。而玉璋在全国各地的出土,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播范围之广和各地区文化联系之紧密。古人常用玉来象征君子,认为“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
杨教授接着从中国绘画、书法出发,指出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相融”的思维方式。杨教授指出,与西方绘画的使用焦点透视、注重定格瞬间不同,中国绘画使用散点透视,更注重整体性。这种体现了“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体现了“物我相融”的精神。
在“生生不息”板块,杨教授重点讲述了瓷器的生命力,同时升华了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主题。杨教授说,除了玉器之外,漆器文化、瓷器文化亦均是中国原创。中国陶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美学精神。中国在宋代形成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千年窑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美妙的造型图案,蘊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彩色釉陶骑马女俑,以及各地出土的说唱俑,便体现了自强不息、乐观刚健的精神。
杨教授指出,立德树人与文化强国是博物馆建立的重要目的。他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博物馆的建立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与宣扬,是重要的文化发展模式。在上海,平均每十五万人拥有一座藏馆,同时,近年来我国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拓展了很多新的展览主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方式,使那些曾经久眠于地下与库房的国家宝藏“芳华再现”。
在答问环节,关于同学提问的博物馆的宣传和建设杨教授给出了专业的回答,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博物馆的水平是正相关的,博物馆的内容也应该和各大县城共享而不是局限于大城市。杨教授指出,现在已经产生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中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但也应注意在进行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应关注人才的培养,以防止博物馆的守护者与讲述者的流失。关于文物捐赠和文物修复等问题杨教授也给予了令人信服的权威性的解答,解除了同学们的困惑。
最后,杨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发挥积极的能动性推动博物馆建设,使博物馆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文化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