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由beat365官网主办的名师讲堂——“中外文化十讲”第七期讲座式课程的第一讲在第一教学楼300号教室如期举行。德国洪堡学者、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中心秘书长、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黄立鹤副教授为在场一百五十余位本科生带来了题为“当你老了,语言也会衰老吗?——老龄社会与老年人的语言问题”的学术讲座。
黄教授首先娓娓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严峻程度: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并且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4.6亿。以上海为例,平均每4人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而根据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据比例超过10%,视为严重老龄化。对此,国务院已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应对老龄化背景下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需求。
老年人会经历四个语言阶段:正常交流的“语常”;可自我发现并修复的“语误”;听能受损出现忘词、语速降低的“语蚀”;伴随脑心疾病出现的“语障”。在年龄界段上75岁为正常与非正常老年语言的拐点,之后逐渐出现上位能力保持,下位能力丧失的现象。譬如,英语为母语的一些老人无法说出“左分支结构”的复杂句式。
不过,这一切并非不可延缓。依据老龄认知变化与语言表现关系的“认知老化支架理论”,人们在老化过程中可以主动借助语言教育、职业认同和认知刺激等抑制语言认知上的“支架坍塌”。以其中的语言教育为例,最为著名的佐证有“修女研究”。1986年在对美国678位老年修女的研究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脑部虽然已经出现衰退和病理现象,但是认知及语言能力却并未受到多少影响。研究由此推论人的认知储备越高,晚年语言能力衰退越慢。即,每多学一门外语,认知障碍的到来时间可延缓五年。其后又从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维度概论了老年语言学所涉及的研究与应用范畴;讲授的同时又不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学子们展开互动。
在讲座终末,他表示老龄化社会既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国情,期待与学生们一起为“成功老龄化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