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十讲”第六期第十讲“谥号体系:王朝价值系统的符号化”举行

发布者:beat365官网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1356


  1124日,由我院主办的名师讲堂——“中外文化十讲”第六期讲座式课程的第十讲在南校区卓越楼的430号教室如期举行。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张虹倩副教授为在场一百五十余名本科生带来了第十场题为“谥号体系:王朝价值系统的符号化”的精彩讲座。



 张虹倩从“政治修辞学”的视野出发,首先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政治修辞行为:“谥号”。进而以历代祠庙最多、造像最多的古代人物“关羽”谥号演变,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一大特征。

 张虹倩通过具体描写关羽作为汉寿亭侯,生前“败走麦城”直接导致蜀汉丧失了荆州这一战略跳板,从而为蜀汉的衰亡埋下伏笔,身故后最初获封的是带有贬义的“壮缪侯”,至宋代才出现转折,最终竟然从侯爵演化为“关圣”乃至“关帝”的嬗变历程入手,清晰地揭示关羽谥号之所以从武将发展为武圣人,从凡人发展为神祇,关键在于封建皇权集团既希望借助“(君臣)异姓兄弟”的模式获得臣下的忠心辅佐,又恐惧皇权改姓,坚持“异姓不得为王”的心理紧张。由此,张虹倩指出:传统以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属于“官/民对立”,而由关羽谥号演变背后的政治修辞策略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其实是“皇/民对立”,是“皇权集团”与“非皇权集团(百姓包括非皇族官员)”的对立。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展示了一种从语言出发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全新思路。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