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成功举办3届之后,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化盛会——第四届“沪江杯”诗词大会决赛如约而至,于11月10日下午在音乐堂顺利举行。副校长蔡永莲出席决赛并为冠军队伍颁奖,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叶磊、学生处处长何炉进、beat365官网常务副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陈红、副院长梁昱一同出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寄明与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旭作为特邀点评嘉宾一起在前排就座。
本届“沪江杯”诗词大会由beat365官网和党委宣传部主办,作为校园文化最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品牌,第四届“沪江杯”诗词大会自初赛起就获得了极高的校园关注度,短短数周即有逾400名选手报名参赛,经过激烈竞争,最终由48位选手组成12支代表队入围决赛。随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通识教育理念在我校的逐步建成与深化,作为体现学校通识教育成果重要窗口的“沪江杯”诗词大会的水平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参赛选手的个人传统诗词素养也呈稳态提升状态。高手过招,使得今年的“沪江杯”决赛甫一开始就火花四射,妙语频出,决赛分为“团队风采展示”、“基础问答”、“花样问答”、“飞花令”等环节,决赛试题形式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线索题组成。在“团队风采展示”环节,我们欣喜的看到入围决赛的选手不仅有来自版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等人文社科院系,还有很多来自光电学院、能动学院、环境学院、医食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机械学院等等理工科院系的学生,这表明经过持续不断地发力建设,通识教育的观念在我校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不仅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开始收获硕果。与往届“沪江杯”相比,本次“沪江杯”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拥抱时代旋律,有意识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出现的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考题,引领学生贴近时代脉搏、走近社会热点、关注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未来,将个人发展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沪江杯”这个平台、诗词大会这种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做出回应,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民族身份认同,确立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凝心铸魂的目标。
高水平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盛宴也感染了现场观看的嘉宾,副校长蔡永莲在致辞中说,现场嘉宾被参赛选手带入了诗情优美的情境,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折服,心情久久难平。她说,现场的上理工学子们身上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气质,而“沪江杯”诗词大会在上海理工大学的连续成功举办则意味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文科与理科的融合,而这些正是学校对于我校学子的培养目标。诗词大会以诗为媒介,参赛选手做到了诗谊深厚、诗心绽放、诗情洋溢,不仅彰显了我校学子蓬勃的创新力,还体现了人灵秀美的个性特征,她在致辞中还即兴创作寄语参赛学子:“沪江诗词决赛杯,上理学子比拼美,志高人灵共情飞,传统文化惹人醉。”
点评嘉宾曹旭教授则感慨,决赛题目难度之高连他这样的专业研究人员都要思考一二,但是他惊喜地看到上理工的学子们或是轻松对答,或是沉思之后化险为夷,这表明了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之高。他说,诗歌可以教人礼义廉耻,而诗歌的美学精神还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殷寄明教授表示 ,“沪江杯”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的通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除了课程体系与科研项目,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转化为素养。他说,通识教育又叫“博雅”教育,博即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雅则是从德育和美育层面全面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沪江杯”诗词大会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还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呼应,可以有力 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经过激烈角逐,决赛决出一等奖一个,团队成员分别是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殷博、版艺学院的段炎培、外语学院的李诺和陈妍四位同学。另决出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八个,陈红宣读了获奖名单,长安咸鱼队拔得头筹,共舸秋雨等三支队伍获二等奖,云游诗届等八支队伍获三等奖。叶磊、梁昱分别为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队伍颁奖。
比赛间隙,来自上海理工大学民乐团的同学弹奏了古筝名曲《渔歌唱晚》,尚理国学社的同学们身着汉服集体吟诵了《秦风·蒹葭》,我校的国际学生还朗诵了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为大会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在全体嘉宾与参赛选手的大合影后,第四届“沪江杯”诗词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